欢迎来到中国招标投标企业信用评价可信AAA公示平台!

网站申明 意见建议
信用刊物 首页 >>信用刊物

坚持监管和服务双驱动 全面提升信用江苏建设水平 ——访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祁彪

来源: 2023-09-29 打印
坚持监管和服务双驱动  全面提升信用江苏建设水平

  ——访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祁彪

  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机制过程中,江苏省先后有3个办法在全国推广复制;在全国28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名单中,江苏省有四个城市位列其中;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建设进程中,助力长三角地区创建首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在我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为全国输出信用建设的“江苏经验和智慧”。

  据了解,江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4年,在全国较早起步。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江苏省社会信用建设始终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江苏省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究竟有何“秘方”?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创新举措?对于下一步推进信用工作,还有何安排和考虑?就此,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祁彪。

  构建先行特色保障机制

  形成多层次示范试点推进格局

  记者:江苏省于2004年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先行先试,请问江苏省已具备哪些持续推进这项工作的良好基础?

  祁彪:2004年以来,江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快进展,与有效的推进机制的建立与作用发挥密不可分,具体有以下五方面: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顶层构架和制度体系。基本构建了涵盖平台网站管理、信息归集共享、信用产品应用、行业信用监管、信用联合奖惩的系统化、流程化、闭环式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对上有经验、对下有指导、面上有示范、全局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格局。2013年,我省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惩戒等3个办法曾经被国家发改委转发国家各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区。2017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8个具有顶层意义的新制度,有力促进了新阶段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打造了具有国内示范性的平台和网站。2007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一网一库一平台”为架构的省市两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经过两期建设和不断优化升级,现已建成覆盖全省368万户在业企业、598.9万个体工商户、9.5万个社会组织、4.2万事业单位和6300多万自然人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信源部门、地区、主要信用主体的全覆盖,目前在库数据突破52亿条。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地各部门共享信息45亿多条,与74家机构实现信息交换共享,成为上联国家、横通部门、下接地市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枢纽。

  初步建立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各方重视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口,创新将信用管理引入日常行政管理,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强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探索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系统化和流程化管理机制。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主要领域基本都嵌入信用管理方法,并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延伸,20多个行业信用管理经验在国内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信用示范试点推进格局。鼓励先行先试,在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组织试点或示范,以点带面创特色。创建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南京、苏州、宿迁、无锡四市先后获批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常州、扬州、泰州、淮安、昆山等市正在创建之中。争创国家信用建设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地区创建首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在规制共建、信息共享、以及旅游、环保等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方面,共同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施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全省已有20,119家企业通过贯标,认定市级示范企业2141家、省级示范企业216家。

  逐步构建了在国内具有先行特色的保障机制。健全组织构架。2004年省政府成立了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国内率先成立省信用办,2008年成立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40多个部门建立了数据管理员和审核员队伍。2018年底始,省市信用管理部门转隶发展改革系统,各级信用管理和信用信息工作机构的职能职责和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13个设区市均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在发展改革部门专设信用建设处室,11个设区市成立了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大部分县(市、区)也成立了信用管理机构,实现了机构转隶、职责交接、人员转岗和工作持续。

  以点带面以用促归

  创新培育应用服务场景

  记者:江苏省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创新做法和经验?

  祁彪:江苏信用体系建设之所以能够先行先试,取得系统性进展,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主要得益于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组织有力,不断创新。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江苏实践经验予以总结。

  战略思维,高位推进,构建了全面系统的信用建设推进机制。江苏信用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建章立制、规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予以科学定位。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2007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架构、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各地各部门以五年规划纲要为引领、以三年行动计划为先导、以年度工作要点为抓手,全面深入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用促建,平台支撑,形成省市县三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在顶层架构中,明确将省级平台定位为龙头牵引工程,归集、交换和共享全省信用信息,提供终端应用服务,引领省级部门、设区市和县(市、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全省以“先建设后规范,以应用促建设”的建设思路充分调动了各地各部门积极性和能动性,迅速建立起省级大系统,推动市县系统快速发展,基本实现省市县信用信息系统全覆盖,为全国信用信息一体化应用创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规范推进省市一体化信用信息服务,全省开设一体化服务网点247个,2019年全年出具信用信息查询报告26,061份。

  量质并举,管控资源,建立全省信用信息大集中全覆盖常态化归集共享机制。全省明确“以上率下、以点带面、以用促归”的信息归集策略,持之以恒推进信息常态化归集。以上率下,即率先归集省级部门信息,发挥省级部门系统好、信息多、质量高的优势,简化归集工作难度,总结归集工作经验,推动13个设区市信用信息归集;以点带面,即以10个示范部门和4个示范城市为引领,归集基础信息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信用信息,以示范创新和归集成效带动扩大信息归集覆盖面。以归集目录为指南,推动全省信用信息归集全覆盖。以用促归,即发挥好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作用,以应用成效争取更多资源保障信息全面归集。

  应用导向,便企惠民,创新培育信用信息产品和应用服务场景。依托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信用信息应用嵌入到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创新与服务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对接。“信用+审查”:2014年以来,累计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信用审查925批次,涉及21.96万家(次)企业,失信占比5.54%,有效支撑了“放管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创新。“信用+信贷”:通过接口调用方式,为南京银行等13家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768.4万次,为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监测提供支撑。“信用+社会共治”:基于江苏政务中心信用服务窗口、“信用江苏”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实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信用自审、信用申报等场景应用,使信用主体便捷了解自身和对手的信用状况。

  以政务诚信建设为引领

  完成失信案件“清零”目标

  记者:《2019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提出要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请问这项工作具体是如何落实的?

  祁彪: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根据《江苏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政务诚信建设作为营商环境指数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019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对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出了要求。

  一是将政务诚信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2018年,根据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省委改革办组织赴13个设区市就《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8项重点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察,查找出2项需升级层面协调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省信用办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整改,及时督促各设区市信用办认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二是将治理政府失信机构作为专项治理的“当头炮”。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我们对下发我省的两批共514件政务机构失信案件进行专项治理,通过约谈、通报等方式,推进失信政府机构尽快履行法定义务或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履行协议。组织开展失信案例核查和失信记录归集工作。目前我省已基本完成国家下发两批名录中的政府机构失信案件“清零”目标,新增失信案件数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是将政务信息系统作为公共信用建设“重头戏”。加快部署和建设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信用信息系统。设立政务诚信建设专项课题,委托第三方信用专业机构编制《江苏省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基于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信用信息系统。将开发政务诚信查询、政务诚信案例公示、政务诚信水平监测、分析应用等功能,支撑政务诚信应用。研究编制省级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信用信息目录,拟于2020年发布。各设区市将构建政务信用信息系统和建立健全政务信用记录作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抓手,实现政务信用信息资源整合。

  四是将政务诚信建设上升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风向标”。各市积极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政务诚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倒排时间进度。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债务等社会关注度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政务失信易发多发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失信行为和失信信息的记录、惩处和曝光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和联合惩戒。

  五是将建立政务诚信监测体系作为衡量各地各部门状况的“温度计”。建立工作通报和评估考核机制,及时关注全国地级市信用城市监测排名,进行通报并督促落实整改。省委、省政府将政务诚信建设作为营商环境指数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我们委托第三方开展对设区市及县(市、区)政务诚信监测评价工作,全面评价各地在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双公示”工作、政务机构失信治理以及公务员诚信宣传教育等工作情况,作为2019 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

  以“管得好”支撑“放得开”

  创新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记者:江苏是如何推进实施信用监管的?

  祁彪:加强信用监管是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江苏较早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模式,围绕推进行政管理从“门槛管理”到“信用管理”的嬗变,综合运用多重信用监管手段,以“柔性引导”实现“信用自觉”,以“管得好”支撑“放得开”,创新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起步早,先行试,在国内率先探索信用监管之路。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信用产品和信用监管手段应用。早在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后被国家发改委转发全国推广,为全国提供江苏经验。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创新将信用管理引入到日常行政管理之中,探索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联链式、流程化的信用管理机制,以信用承诺促自律、以信用审查识良莠、以信用报告强市场、以联合褒惩释红利。

  重承诺、降门槛,创新信用承诺释放市场活力。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自我约束。各地各部门结合行业管理实际,在380多个行政管理领域实行告知承诺制,制定信用承诺书样板,在“信用江苏”网站公示信用承诺190万份,接受社会监督。一是认真组织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省司法厅制定出台了《江苏省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制度创新持续减少和规范证明事项。二是在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试点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替代审批制度改革,并逐步拓展到其他开发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企业投资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项目管理负面清单(2018年本)》,明确清单之外的领域,企业投资项目可实行信用承诺管理,在项目投产前完成相关审批手续。三是各地积极探索信用承诺机制,实现精管善治。宿迁市城管局推行沿街商铺“信用承诺+契约管理”信用监管模式,对73条重点道路的商铺实施信用积分管理,通过签署承诺、建立契约、定期考核奖惩,推动沿街商铺诚信自律,提高了商户文明守法意识,有效解决市容管理难题。

  分类管、奖惩明,新型监管多行业创特色。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信用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生态环境、税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食品药品、海关等近20个行业和领域建立了行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机制,信用监管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推动失信行为分类管理,各省级部门和单位对社会法人和自然人的失信行为严重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制定《江苏省级部门和单位失信行为分类指导目录(2018年版)》,发布35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累计2504个事项的失信等级划分,实现全省统一标准,推进失信程度与惩戒措施相适应。深入开展联合奖惩,建成并推广联合奖惩系统应用,将联合奖惩信息嵌入行政审批业务流程,细化落实国家联合奖惩备忘录。

  优服务、促增信,信用监管与信用服务相得益彰。一是实施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工程,帮助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和意识,防范信用风险。自2011年始,我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信用服务机构辅导企业开展贯标和示范创建,促进企业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管控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在招投标、银行授信等过程中更具优势和竞争力。二是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支持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累计推送24类约9112.6万条信用信息,并通过接口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多个市成立专业化征信平台,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环境。宿迁市在全省首创“企业信用等级认证管理系统”,推动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高级信用评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以“信”换“贷”成效明显。三是推广应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南京、淮安、宿迁等市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市场准入等领域充分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作用,在招投标活动中,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投标单位、中标单位分别免缴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聚焦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

  着力打造信用江苏靓丽名片

  记者:下一步,江苏省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祁彪:2020年,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以“让诚信成为江苏的靓丽名片”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聚焦重点,紧扣精准,依法规范,坚持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两轮驱动,大力提升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应用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推动信用便民惠企,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信用建设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提升信用建设规范化、精准化、法治化水平,推动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有力支撑“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安排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面向“十四五”,谋划新一轮发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一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思路基本形成。配合省人大常委会、省司法厅开展条例文稿修改工作,力争2020年出台《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积极推进我省信用建设迈入法治化轨道;研究起草“十四五”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二是紧扣一体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平台支撑。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应用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增量超过5亿条,全省一体化信用服务平台覆盖更多基层网点。着力应用服务,持续优化拓展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与政务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提升省市县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突出信用为基,奋力打造新型监管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构建取得实效,打造20个以上的信用监管示范行业,加强和创新事前、事中、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四是聚焦精准规范,创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一批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监管规则和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重点课题研究,出台信用监管、政务服务信用承诺、信用修复等制度文件,推行信用信息归集和应用清单化管理,形成更加完备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五是强化惠民便企,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广一批“信易贷”“信易批”等“信易+”便民惠企应用场景,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培训,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信息支撑和服务,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市场。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49450号-2 作品登记证书登记号:国作登字-2019-F-00897656 作品登记证书登记号:国作登字-2019-F-00915998

网站地图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4561932号 SITEMAP

360网站安全检测 放心网站官网验证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